两岁男童误食“水晶宝宝”至肠梗阻
警惕食道、气管异物两大“隐形杀手”
长沙晚报记者 徐媛 实习生 贺梦燕 通讯员 姚家琦
生活中,威胁孩子生命安全的“隐形杀手”无处不在。近日,一名两岁的男童误食酷似小糖豆的“水晶宝宝”导致小肠梗阻。
寒假将近,又到了孩子意外伤害高发的时候。误食误吞造成食道、气管异物是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。父母该如何防范孩子发生意外?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省儿童医院有关专家。
两岁宝宝误食“水晶宝宝”造成肠梗阻
近日,家住株洲醴陵的赵女士发现两岁的小儿子连续几天不对劲,频繁哭闹、呕吐,带孩子在当地医院就诊,经医生推荐转诊湖南省儿童医院。据接诊的普外一科医师张雁冰介绍,孩子一直在呕吐,开始吐胃里的东西,后来吐黄绿色的液体,肚子鼓得像个皮球,呈现脱水、电解质紊乱的症状。B超发现,孩子腹部有一个囊性块,进一步X线检查发现,孩子的小肠有明显的梗阻现象。医务人员马上进行紧急扩容、禁食、补液,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。在救治过程中,赵女士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,大儿子买了一包“水晶宝宝”回家玩,小儿子误以为是零食,悄悄吃了一大把。
“五颜六色的‘水晶宝宝’外形酷似小糖豆,让很多孩子一见倾心,一旦遇水便迅速长大为晶莹剔透的水晶球,所以暗藏危险。”张雁冰提醒,幼儿的小肠很细,“水晶宝宝”经吸水胀大后,极易卡在小肠,造成肠梗阻。
警惕食道、气管异物两大“隐形杀手”
据了解,省儿童医院每年接诊的误食病例屡见不鲜,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0至6岁,被误食误吞的食道、气管异物包括电池、纽扣、硬币、首饰、小别针、小夹子、坚果和话梅核等。
“孩子喜欢用嘴巴来探索世界,什么都喜欢往嘴里放。”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医师杨梅雨表示,食道异物如果停留在消化道狭窄和折返弯曲处,容易造成出血、梗阻、穿孔等并发症,若处理不及时,可能引发生命危险。食道异物的多发人群主要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。
“家长发现孩子吞入异物之后,如果是一些体积较小、没有腐蚀性、物理性状比较稳定的物体,比如笔帽、小玩具珠等,可以先在家里观察,如果超过48小时异物未通过肠道排出,再去医院。如果误吞了纽扣电池等这种物理性状不稳定、会分解的物体,以及像‘水晶宝宝’这类遇水体积会变大的物体,要立马去医院。”杨梅雨提醒,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一定不要让小孩子接触到硬币、弹珠、电池等容易误食的物体,细小的物品收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。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时,不要让幼儿玩易拆卸成小块的玩具,并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,一旦孩子出现呕吐、腹胀、停止排便等肠梗阻的情况,要立即去医院就诊。
气管异物是威胁婴幼儿生命安全的“头号杀手”。“上周有一个小孩因为花生米堵塞气管在救护车上就停止了呼吸。”杨梅雨说。异物一旦堵塞大气管,短时间内可发生死亡,异物落入小气管,将引起患儿长期咳嗽、发烧甚至出现反复肺炎、肺脓肿等症状。如果孩子的气管内不小心吸入了异物,家长应立刻用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,帮宝宝将异物排出,如果没有排出且宝宝没有反应,就要立刻做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。
杨梅雨提醒,九成意外伤害都是可以预防的,对于3岁以下咀嚼功能发育不完全的孩子,家长不要给其喂食瓜子、花生、豆类等容易吸入的小颗粒食物,果冻等食物尽可能捣碎之后再让孩子吃;要让孩子养成认真吃饭的习惯,不要边玩边吃、边说话边吃,孩子哭闹时,切不可往其嘴里塞食物。